苏秀道中,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,秋苗以苏,喜而有作。
出自宋代曾几的《苏秀道中》
译文从苏州去嘉兴途中,自七月二十五日起接连下了三天大雨,水稻复苏,怀着欣喜的心情,写下了这首诗。
注释苏秀:苏,今江苏苏州。秀,秀州,今浙江嘉兴。苏:指干旱后的稻苗因雨水复苏了。
赏析这年夏秋间,久晴不雨,秋禾枯焦,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,大雨三日,庄稼得救,久旱遇雨,欣喜若狂,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。
完善
原文
曾几《苏秀道中》
苏秀道中,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,秋苗以苏,喜而有作。
一夕骄阳转作霖,梦回凉冷润衣襟。不愁屋漏床床湿,且喜溪流岸岸深。千里稻花应秀色,五更桐叶最佳音。无田似我犹欣舞,何况田间望岁心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一夜之间,炎炎烈日的晴空,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;我在睡梦中惊醒,只觉得浑身舒适,凉气沁人。我不愁屋子会漏雨,淋湿我的床;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,不用再为干旱担心。我想,那千里平野上,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;于是觉得,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,是那么的动听。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,更何况田间的农夫,祈望着丰年,该是多么的高兴。
注释苏秀:苏,今江苏苏州。秀,秀州,今浙江嘉兴。苏:指干旱后的稻苗因雨水复苏了。骄阳:猛烈的阳光。霖:一连数日的大雨。梦
展开阅读全文 ∨
赏析
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。这年夏秋间,久晴不雨,秋禾枯焦。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,大雨三日,庄稼得救。久旱遇雨,欣喜若狂,连衣服、床铺湿了也顾不得,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。诗人欢欣鼓舞,写了这首七律。
首联写喜雨,从晚上下雨写起。“一夕骄阳”与“梦回凉冷”是鲜明的对比。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,一觉醒来,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,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,原来天下起了大雨。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,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,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。诗人同时又选了“梦回”这一时刻,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,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———这场雨,诗
展开阅读全文 ∨
创作背景
夏秋之交,天大旱,庄稼枯萎。诗人由苏州去嘉兴途中,自七月二十五日起接连下了三天大雨,水稻复苏,旱情解除。诗人怀着欣喜的心情,写下了这首诗。曾几于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浙西提刑,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缪钺等 .宋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.12(2012.7重印) :第799-800页
简析
《苏秀道中》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。诗的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,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;颔联正面写一个 “喜”字,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;颈联承上而来,畅享甘霖降下后的场景;尾联突出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,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。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,轻巧明快,体现出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,与他们同喜同悲。
曾几
曾几(1085--1166)中国南宋诗人。字吉甫,自号茶山居士。其先赣州(今江西赣县)人,徙居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)。历任江西、浙西提刑、秘书少监、礼部侍郎。曾几学识渊博,勤于政事。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《墓志铭》,称他“治经学道之余,发于文章,雅正纯粹,而诗尤工。”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。其诗多属抒情遣兴、唱酬题赠之作,闲雅清淡。五、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,气韵疏畅。古体如《赠空上人》,近体诗如《南山除夜》等,均见功力。所著《易释象》及文集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有《茶山集》8卷,辑自《永乐大典》。► 642篇诗文 ► 23条名句
完善
猜您喜欢
安得倚天剑,跨海斩长鲸。
——李白《临江王节士歌》
滥交朋友,不如终日读书。
——《围炉夜话·第四一则》
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
——王维《汉江临泛 / 汉江临眺》
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。
——范仲淹《江上渔者》
愿得此身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
——戴叔伦《塞上曲二首·其二》
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
——李白《峨眉山月歌》
白骨如山忘姓氏,无非公子与红妆。
——《红楼梦·第八回》
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。
——贯休《献钱尚父》
故将有五危,必死可杀,必生可虏,忿速可侮,廉洁可辱,爱民可烦。
——《孙子兵法·九变篇》
四时有不谢之花,八节有长青之草。
——《镜花缘·第一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