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里的于都 | 银坑甑笊舞(第3期)

非遗里的于都 | 银坑甑笊舞(第3期)

银坑甑笊舞

银坑甑笊舞是流传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、中营、下围、撒网形、新屋、老街、席塘等九座屋场(小组)的传统舞蹈项目,俗称“划龙船”。当地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在一起,因此也叫“敬神”。它的主要表演道具“甑笊”,是将一端留竹节的黄竹筒剖成众多小竹片,然后扎制成一小捆,用来洗刷锅盆的家庭生活用具,方言叫“甑刷”。

该舞蹈表演人数一般不少于27人。角色有艄公、艄婆、灶背王、舞通天旗者、舞狮毛狗者、划桨者各一人,以及舞小三角旗者四至六人,其余的为敲甑笊者。演员全为男性,艄婆也由男演员反串。伴奏用打击乐,有大鼓一面,大锣一面,大头钹一副,共三人敲奏。

舞蹈开始时,首先是主要参加者跳。随着浓重的锣鼓声奏出铿锵的节奏,甑笊整齐的敲击,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;而后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,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,越舞人愈多,气氛愈热烈。

银坑甑笊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、生活、文化演变,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对它的抢救、发掘、传承和保护,将带动于都民间舞蹈乃至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。

2008年,银坑甑笊舞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