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第二
周穆王第三
仲尼第四
汤问第五
力命第六
杨朱第七
说符第八
右新书定著八章。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,所校中书《列子》五篇。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,太史书四篇,臣向书六篇,臣参书二篇,内外书凡二十篇,以校除复重十二篇,定着八篇。中书多,外书少。章乱布在诸篇中。或字误,以尽为进,以贤为形,如此者众。及在新书有栈校雠,从中书已定,皆以杀青,书可缮写。列子者,郑人也。与郑缪公同时。盖有道者也。其学本于黄帝老子,号曰道家。道家者,秉要执本,清虚无为,及其治身接物,务崇不竞,合于六经。而《穆王》《汤问》二篇迂诞恢诡,非君子之言也。至于力命篇,一推分命。杨子之篇,唯贵放逸。二义乖背,不似一家之书。然各有所明,亦有可观者。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,此书颇行于世。及后遗落,散在民间,未有传者。且多寓言,与庄周相类。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。谨第录。臣向昧死上。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《列子》书录
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
读此,可以明了他的目录的内容主要包括:
1.目次;2.校雠整理情况;3.作者生平;4.内容评价。
目录的作用
目录是研究古书的指导。目录学总结前人研究成果、书籍,指示读书门径,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功夫,非常重要。事实上,目录学对于每一门学问来说都是必须的。本门学问中共有多少种类的书籍,各类书籍的内容价值如何,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,这都是目录学要回答的问题,也是做学问的第一步。
过去学问家对目录学极为重视。清代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云:“目录之学,学中第一紧要事,必从此问途,方能得其门而入。然此事非苦学精究,质之良师,未易明也。”金榜也说:“不通《汉书·艺文志》,不可以读天下书。《艺文志》者,学问之眉目,著述之门户也。”
张之洞《书目答问略例》云:“读书不知要领,劳而无功。”又《輶轩语语学第二读书宜有门径条》云:“泛滥无归,终身无得;(虽多无用。)得门而入,事半功倍。或经,或史,或词章,或经济,或天算地舆,经治何经,史治何史,经济是何条,因类以求,各有专注。至于经注,孰为师授之古学,孰为无本之俗学。史传,孰为有法,孰为失礼,孰为详密,孰为疏舛。词章,孰为正宗,孰为旁门。尤宜决择分析,方不致误用聪明。此事宜有师承,然师岂易得?书即师也。今为诸生指一良师,将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(是一书名,省文可称《四库提要》。)读一过,即略知学问门径矣。析而言之,《四库提要》为读群书之门径。”
近代学者汪辟疆认为,目录学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,一是汇集群书名称为一编,标出作者篇目卷数。二是辨章学术、考镜源流,用目录来表示各家学术的源流、得失。三是用目录来著录书籍的各种旧本异本,及其差别。四是在目录上列出何书可读,内容如何,通行版本如何,为初学指示门径。
因此目录的作用可总结为:
一指导读书治学的门径。
二考察学术的源流演变。
三了解书籍内容,查找书籍。
四根据目录是否著录这部书来判断书的真伪,东汉班固就根据刘向《别录》所列东方朔的作品来断定他所见到的东方朔作品的真伪。
五目录可以看出古书篇目的分合。
六根据目录对古书的著录情况,可以确定古书的学科性质。
七可以根据目录,搜集散失的古书。
八目录可以保留已经亡佚古书的名称和一些情况。
九根据目录所载古书的篇目、作者判断古书的真伪。
目录的分类
历代目录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六分法、七分法和四分法,下面主要介绍六分法与四分法。
一、六分法
西汉刘向、刘歆父子校书见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。
“西汉成帝时以书颇散亡,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。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,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,太史令尹咸校数术,侍医李柱国校方技。每一书已,向辄条其篇目,撮其指意,录而奏之。会向卒,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。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《七略》。故有辑略,有六蓺略,有诸子略,有诗赋略,有兵书略,有术数略,有方技略。今删其要,以备篇籍。”
西汉刘氏父子开始校书,在汉成帝和平三年,公元前26年,最后成绩是刘向的《别录》和其子刘歆的《七略》。《七略》分书籍为六略三十八种,大概在唐末五代就已亡佚,不过《汉书·艺文志》正是《七略》的节本,因此今天我们可以根据《汉志》来看清《七略》的大概情况。
《七略》的六分法将书籍分为六艺、诸子、诗赋、兵书、数术、方技六类,而另作一篇《辑略》作为六类的总序。其中六艺分九种,诸子十家、诗赋五种、兵书四种、数术六种、方技四种,共三十八种。班固将《辑略》分散放在每类之前,作为小序。《七略》具体分类如下:
六艺略: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纬书》《小学》
诸子略:儒、道、阴阳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
诗赋略:屈原赋之属、陆贾赋之属、孙卿赋之属、杂赋、歌诗
兵书略:兵权谋、兵形势、兵阴阳、兵技巧
术数略:天文、历谱、五行、蓍龟、杂占、形法
方技略:医经、经方、房中、神仙
六略的分类首先是根据当时校书的分工和篇卷的多寡。刘氏父子负责六艺、诸子、诗赋,兵书则任宏,数术尹咸,方技李柱国。刘氏父子校书之时,史书数量尚少,仅九家四百一十篇。因此附于六艺略中的春秋一类。而诗赋则有一百零六家,一千三百十八篇。因此独立成为一略。
其次是体现了当时的学术思想。儒家思想主导,因此置于第一的位置。其余都是按照其在学术上的地位而定其次序的。
六分法其后有齐王俭的《七志》、梁阮孝绪的《七录》,都是这个体系的延续,只不过增加为七部。《七志》分经典志、诸子志、文翰志、军书志、阴阳志、术艺志、图谱志(附道经录、佛经录)。《七录》分经典录、纪传录、子兵录、文集录、术技录、佛法录、仙道录。
二、四分法
《隋书·经籍志》云:“魏氏代汉,采掇遗亡,藏在秘书,中外三阁。魏秘书郎郑默始制《中经》。秘书监荀勖又因《中经》更著《新簿》,分为四部,总括群书。一曰甲部,纪六艺及小学等书。二曰乙部,有古诸子家、近世子家、兵书、兵家、术数。三曰丙部,有史记、旧事、皇览簿、杂事。四曰丁部,有诗赋、图赞、汲冢书。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。但录题及言。盛以缥囊,书用缃素。至于作者之意,无所辨论。”
据此,则魏秘书郎郑默作《中经》,西晋秘书监荀勖与张华整理宫廷图书与出土文献,编订《中经新簿》,用四部分类,分别为:
甲部,六艺;
乙部,诸子;
丙部,史书;
丁部,诗赋等。
近代学者余嘉锡认为,郑默的分类应当仍是延续《七略》的六分法。而四部分法应当创始于荀勖。其具体分部为:
甲部:六艺、小学
乙部:古诸子家、近世子家、兵书兵家、数术
丙部:史记、旧事、皇览簿、杂事
丁部:诗赋、图赞、汲冢书
我们看荀勖的甲部,就是《七略》的六艺略。乙部则合《七略》的诸子、兵书、数术、方技为一部,是后来子部的创始。其原因应当是从汉到晋,诸子一部分的著作并无大的发展,反而在逐渐消亡,数量减少,是荀勖合并的一个原因。《七略》将史书放在六艺略春秋类,荀勖将其独立为丙部,还加入了《皇览簿》等类书。
东晋李充对荀勖开创的四部分类作了修改,《文选》任彥昇《王文憲集序》李善注云:“臧荣绪《晋书》曰李充字弘度,为著作郎。于时典籍混乱,删除颇重,以类相从,分为四部,甚有条贯。秘阁以为永制。五经为甲部,史记为乙部,诸子为丙部,诗赋为丁部。”把四部的乙、丙两部互换,这就是后世继承的四部分类的顺序。隋、唐、宋所称四部,都是按李充的这个顺序。
到了唐魏征、长孙无忌等主持编纂《隋书·经籍志》,始不用甲乙丙丁,而直接称经部、史部、子部、集部。四部名称与顺序,完全确立。具体分类如下:
经部: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纬书》《小学》十类。
史部:正史、古史、杂史、霸史、起居注、旧事、职官、仪注、刑法、杂传、地理、谱系、簿录十三类。
子部:儒、道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、兵、天文、历数、五行、医方十四类。
集部:楚辞、别集、总集三类。
道经:经戒、饵服、房中、符录四类。
佛经:大乘经、小乘经、杂经、杂疑经、大乘律、小乘律、杂律、大乘论、小乘论、杂论、记十一类。(道、佛二类不列书目)
《隋书·经籍志》所确立的四部分类法为后代学术分类的标准。
清代乾隆年间编“四库全书”,四部分类至此到达完善,其成果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是先秦至清的学术系统总结。前人极为推崇,认为是读书治学的门径和良师。
除此三种分法外,还有五分法、十二分法。如清末张之洞《书目答问》在四部外增加丛书类为五分法。孙星衍《孙氏祠堂书目》分为经学、小学、诸子、天文、地理、医律、史学、金石、类书、词赋、书画、说部十二种。
目录的体例
目录主要包括:
1、书名;2.篇卷;3.作者与朝代;4.版本;5.提要;6.大序小序。详细来说,即:
一、目录要著录作者的身世情况,其中包括介绍作者的生平、时代、学术。
二、目录学的最为关键处就是要“辨章学术,考镜源流”,因此对学术源流的叙述是首要的问题,如《汉书·艺文志》采用《七略》的辑略,6大类都有大序,38个小类中33个有小序,全书又有总序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沿袭了这一传统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既有总叙,又有小叙,还有按语。都是为了达到考镜学术源流的目的。
三、目录要记版本。
四、目录可以收录前人序跋。
五、目录要写提要。提要是对一部书的学术源流、价值、校勘、版本、收藏情况等的解说。
目录的种类
目录分类从编制目的功用上看,可分国家书目、史志目录、私藏目录。
其中国家目录则以《七略》为第一部,还有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、魏郑墨《中经簿》、晋荀勖《中经新簿》、齐王俭《七志》、隋开皇八年《四部目录》、唐《群书四录》、宋《崇文总目》、明《文渊阁书目》、清《四库总目》。
史志目录共七部,即《汉书》《隋书》《新旧唐书》《宋史》《明史》《清史稿》中的艺文志与经籍志。还有后代学者的补史目录,如姚振宗的《汉书·艺文志拾补》等。
历代重要的私藏目录则有梁阮孝绪《七录》、宋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、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尤懋《遂初堂书目》、清钱曾《读书敏求记》等。
目录书被收入目录,最早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史部簿录类。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设目录类,直用其名。
参考书目:
[1]章太炎,《章太炎讲国学》,东方出版社,2007年10月第1版。
[2]朱维焕,《国学入门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年5月第1版。
[3]王欣夫,《文献学讲义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4月第1版。
[4]杜泽逊,《文献学概要》,中华书局,2001年9月第1版。
[5]董洪利,《古典文献学基础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年7月第1版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