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中华文化:古代年龄称谓」百晬、周晬是什么意思?

「中华文化:古代年龄称谓」百晬、周晬是什么意思?

百晬、周晬是什么意思?

百晬,指婴儿出生满一百天;周晬,为婴儿满一周岁。这两个年龄称谓见于南宋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·育子》:“生子百日,置会,谓之'百晬’。至来岁生日,谓之'周晬’。”

(一)百晬是什么意思:婴儿一百天

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为“晬”。一百在民俗中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和节点,中国人以“长命百岁”为吉,人们就用一天代表一年,希望小儿能活到一百岁,所以,民间称婴儿满百天为“百岁”,万不可称之为“百日”,尽管意思一样,但民俗意义截然相反。百日是指人死之后满一百天。婴儿满一百天,家人要给他“做百岁”,举行礼仪宴会,以祝愿婴儿身体健康、长命百岁为主题,主要的礼仪风俗有穿百岁衣、戴长命锁、剃百岁毛、吃长命面。

剃百岁毛:婴儿父母要请剃头师傅把孩子头发剃掉,有的会在后脑勺的下部留一撮毛,称为“留百岁毛”,寓意长命百岁。有的地方是满月时留百岁毛。

穿“百岁衣”:百岁衣,又称“百家衣”,旧俗由祖母在孩子出生后到左邻右舍索取各色各样的布头,做成衣服穿在婴儿身上,象征消灾纳祥。现北方的风俗有,姥姥家要给孩子做一身黄马褂,衣服前面放一些小动物,即所谓的“五毒”,绣着五毒的衣服上还要绣一个小葫芦,葫芦的口朝着这五个小虫子,用来辟邪,保佑孩子平安。亲友送的衣服中一定要有袄(褂)、裤、鞋、袜等,分别由婴儿的姑、姨、妗子做,俗谚有“姑做裤,姨做袄,妗子做鞋跑不了”,裤多带有线穗,取“穗”,谐音为“岁”。给小孩穿新衣服的人必须是婴儿的姑和姨,这叫“姑穿上,姨提上,一活活到八十上”。鞋一般是虎头鞋,寓意很多,如希望孩子有老虎做伴,胆子大;虎虎生威,引导小孩子看路识途,不至于磕碰绊脚。穿好鞋子之后,还要扶着孩子找个墙旮旯站一下,祝孩子早日站起来走路。有的地方给婴儿戴上缝着“长命百岁”字样的帽子,由姑或姨抱着绕村走一圈。

戴“百岁锁”“长命锁”:百岁锁一般是银质打造的锁形,上刻有“长命百岁”“长命富贵”等字样,用银链挂到小孩的脖子上,垂在胸前,希望孩子健康长寿,一般由长辈赠送。有的地方对买长命锁的人十分讲究,她必须是个全命人,即有儿、有女、有老公、有公婆、父母健在。全命人寓意吉祥,什么也不缺少,祝婴儿十全十美,长命百岁。

吃“长寿面”“长命面”:主家要让来客吃面条,面条又长又瘦,谓之“长寿面”,祝愿婴儿长命百岁。有的地方娘家要送一百个馒头,谓之“蒸(增)百岁”,有的地方还要用面粉做各种花样的面塑,包括送一对白面做的老虎。

主家所做的准备:有的地方要蒸一锅豆沙包,让岁数大的人吃,象征孩子以后心眼多,在外面不吃亏。北方常见的是做黄米糕,即把黍子碾成黄米,再把黄米磨成面,用黄米面和好,加上枣、绿豆、葡萄干等,或蒸、或煮、或炸等。这个过程,北方有的地方叫“求糕坛”(“求”和“坛”只是用字来记音,不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,求是动词,类似于蒸、煮等,是这种吃食的制作方法或过程,只有“糕”是音字都正确)。黍子性粘,做出来的糕咬起来又粘又甜,口感很好。有的将和好的糕弄成窝头、馒头状,放在锅里蒸。黄米糕、面条、鸡蛋、葱、豆芽可作为给亲朋贺礼的回礼,“糕”谐音“高”,希望婴儿越长越高,“葱”谐音“聪”,祝愿婴儿长大后聪明。

百岁当天中午,在进行完上述程序后,主家要摆宴席,请亲戚朋友入席吃饭。

(二)周晬是什么意思:婴儿一周岁

周晬,是指婴儿满一周岁,是婴儿出生后过的第一个生日。有的地方过了百岁,周岁就比较简化了;有的地方认为周岁非同寻常,所以要隆重地庆贺一番,敬神祀祖,设筵请客等,基本程序和满月、百岁差不多,以吉祥、长命百岁为主题展开各个活动。比如给孩子剃头沐浴,穿戴一新,亲朋要送礼金、衣服、鞋帽。谚语云:“姑姑的鞋,姨姨的袜,姥姥的兜肚,舅母的褂。”姥姥送的也是最多的,有衣帽鞋袜、披风、童被、布料,以及项链、长命锁链、手镯、脚环等金银饰品,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、虎头鞋。

一岁时,孩子就要学步走路了,娘家必须送鞋,祝愿孩子顺利成行。虎头鞋用黄布做成,鞋头绣一虎头,虎额绣“王”字。因虎是百兽之王,小儿穿虎头鞋可壮胆避邪,也有送“猫头鞋”的。李商隐在《骄儿诗》中说自己的儿子:“衮师我骄儿,美秀乃无匹。文葆未周晬,固已知六七。”清袁枚的《祭妹文》有云:“所怜者,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,至今无男,两女牙牙,生汝死后,才周晬耳。”

相关推荐文章:

襁褓是几岁?不满周岁称襁褓。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:母亲抱着婴儿走娘家,婴儿像邮包一样被小被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,或是将孩子捆负在背上,在地里干活。这个将婴儿包裹捆负起来的东西,称之为“襁褓”。 襁褓,也写作“襁緥”“襁保”“繦緥”等。襁是宽带子,褓是小被子,用被子把婴儿包裹起来,再用宽带子捆扎起来抱着或背着。在古代,襁的宽度是八寸,长度却不一样,有的长一丈二尺,有的长一尺二寸。唐代李善注《文选》引《博物志》云:“襁,织缕为之,广八寸,长丈二,以约小儿于背上。”唐代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说:“襁,长尺二寸,阔八寸,以约...

初度对应的年龄是几岁?初生之时、初始、生日 “初度”一词最早见于屈原《离骚》:“皇览撰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。”其中的“初度”,有不同的解释:初生时掐算了下生日时辰、初生时的法度、初生时的气度、初生时的情况等。这几种解释,将不同之处忽略,有一点是共同的,即初生之时、初生之日、初始,我们可以将此视为初度的本义,后来引申指生日,如《幼学琼林》中有“称人生日,曰初度之辰”,《元史·顺帝纪八》中有“朕初度之日,群臣毋贺”。 “初度”在运用时,有时是用它的本意,有时是用它的引申义。 初度的意思 用本意时,就是“开始进入”的意...

汤饼之期是什么时候?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,主人家要举办汤饼宴席,称为“汤饼会”“汤饼之会”,请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吃汤饼。“汤饼之期”也就成为婴儿出生三天的年龄称谓。这一习俗至少在明代时就有了。明代程登吉的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有“三朝洗儿,曰汤饼之会”;明代张岱的《夜航船》有“生子三朝宴客,曰汤饼会”。这一礼仪一是为了庆祝生儿之喜,二是祝福婴儿长命百岁。 汤饼,古代一种面食的称呼。今天,该称呼虽已消失,但仍能看到它的遗存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条、揪面片儿、刀削面、拉面、面棋子、馄饨等就是由古代汤饼演变而来的。汤是...

洗三朝是什么意思?三朝是什么时候 婴儿出生三日,称为“三朝”,也叫“三旦”“三诞”等,作为一个年龄称谓,与“汤饼之期”反映的年龄是一样的,都指刚生三天,不同的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含义。 汤饼之期是婴儿三天大的时候举行汤饼会,祝福孩子长命百岁,三朝也是在第三天中要举行“做三朝”“洗三”或“洗三朝”,即为婴儿进行“洗儿礼”。汤饼之期是洗三朝仪式里的一个环节。三朝洗儿,据说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,使他今生平安吉利,也有为婴儿洁身防病的实际意义,有卫生、健康、喜庆、吉祥等含义。 我国某些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还有三日洗...

宝宝满月是指多少天 婴儿出生一个月称“弥月”,俗称“满月”,这也是婴儿的一个重要年龄。在这个日子里,又要庆贺一番,称为“做满月”。宋代柳永在《中吕宫·送征衣》中云:“诞弥月,瑶图缵庆,玉叶腾芳。”清代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·小梅》中有载:“女生一子。子生,左臂有朱点,因字小红。弥月,女使王盛筵招黄。”弥月之喜的主要内容有送满月、剃满月头、喝满月酒、挪窝。这种风俗在汉代就已存在,延续至今。 这一天,姥姥家及亲友要送礼相贺,叫“送满月”。所送礼品各地不同,大多为衣服、花布、饰品、食品、红包(金钱)等,其中姥姥家的礼物最多最...

相关文章